打印

[离任作者] 【情遗东门——我和一个小姐的故事】第六十六章 叶落何处(大结局)

0
小捉一下虫吧!邓丽君的歌词好像应该是“goodbye my love 我的爱人再见”。天涯兄用“goodbye my live”,是取主角心中在和自己在东门时的生活(live)说再见吗?那该取“goodbye my livin' in 东门”更贴切些。呵呵。

我在看最后一章时,完全抱着一种“归零思想”。回首一望,初识“东门”的心态已经和此时完全不同了。

“东门”故事的本身带着很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。结局更是让我觉得“结局也是新的开始”。这个故事虽然是故事,却读来让人深感痛切,完结之时还让人不由惦记每位主人公各自的命运。

因为人都是脆弱的,都想要一个确定的未来,这样眼下的生活才会显得有意义。

其实“东门”没告诉读者这些人物的未来在哪里,但是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。就是我们自身的选择,可能也就是这些人物的未来。如果读者都可以稍稍假设自己就是主演着“东门”的故事,那么请大家扪心自问,这个故事要怎样继续发展下去。

其实我们都色文不都这样,或多或少地将自己代入进去。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谓的YY。很多人没有勇气在面对“现实”时,把自己代入。即使事情发生在了自己身上还不由自主地想否认。所以我觉得面对“东门”时,作为读者真要勇敢一点。别拿事不关己的态度。

前面我和大家讨论“东门”,很多焦点都集中在了“世情”二字。说了很多对目前社会现状的批评。这里也借这个机会表白一下我自己。也是说出我对“东门”的理解。区别于前面一直讨论的“破”,这次就完全集中在“立”上。

其实我觉得社会是没有错的,一直都没有错,即使是万恶的旧社会。

这里我有一个“包饺子理论”:诸位包饺子都是什么过程?先和面,发面,再剁馅,再和馅,然后擀皮,然后包,再然后下锅煮,最后上桌吃。这个时候有问题,吃的时候有人突然说:“我本不想吃三鲜馅的,我想吃精肉的。”各位,这个时候该去找谁说理去?

饺子是我们一手包的,出了问题自然只能找自己。

所以我们透过“东门”看到的这个世情,若真是残酷丑陋。那我们该批判的首先就是我们自己,最该反省的也是我们自己。要想变革社会,一匡正义,首先要匡扶的就是人心,而我们最该变革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心。

所以大点说,“东门”也有提醒现代人寻求内心自我救赎的意味。

有人可能问我们自己改变了,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吗?按照“东门”的逻辑,按照东方的智慧,首先有句话,就是“出来混,早晚要还的。”这是这种救赎对自己的价值。而对社会就很简单了,我们每多一个人关注心灵的自我救赎,世界上就能多一个好人。各位说,这算贡献否?

我是说得简单了些。不过话糙理不糙吧!

那就鄙视金钱,鄙视物欲人就高尚了吗?问题就解决了吗?

其实我也知道所谓“君子固穷”“安贫乐道”这种话,在现世就是扯淡。鲁迅先生就很犀利地批评过这种“伪国学”。其实中国古人不乏有骨气有血性的典型。中国人十分关注“有所作为”的问题。

上回我追问天涯兄:难道我们只等“天道”办事,我们自己就无所作为了吗?

其实天涯兄自己的行为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解答。天涯兄创作的“东门”连载,就是他自己责任感的体现。也是为社会教化贡献的努力。

其实这个问题是自古以来人类关注的问题。作为我来说没能力也没资格提出什么参考意见。不过中国很早以前就有的一些观念可以重新在现在的社会找到意义。

我觉得我们心灵的救赎就存在在“孝,悌,忠,信,礼,义,廉,耻”里。前四个字讲态度。后四个字讲方法。对父母孝,对兄弟悌,对国家人民忠,对朋友信。以礼彰显孝,以义体现悌,以廉把持忠,以耻规范信。

其实类似的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文明中都可以找到。因为我们是中国人。所以更应该多吸收些自己文明的教化。

奥巴玛当选以后出了一本自传叫[重拾美国梦]。我的这篇回复要“立”的核心,也就是“我们重拾中国的梦想”。这也是我对[情遗东门]的一点理解。

我对“东门”的评论,始于和天涯兄讨论渡边淳一,那么这里结局也引些他老人家的话。一是他说得的确好,二是我也效颦天涯兄的笔法一下。

“无论日本还是世界,现在人们都不愿写深沉的爱,包括性爱,而是去写一些“轻松的爱”,现在电视剧中常出现的一种“trendy”,就是写一些轻松的爱情。但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,隐藏着并非如此轻松浅薄,而是燃烧着火一样深沉的爱的愿望。那些较“轻”的爱往往是一些小事……但追求真正的深沉的爱的心情,确实隐藏在人们心中……而爱一旦到了定点,相反会有一种倦怠感,已经不能更上一层楼了,因为这已是爱的最高潮了。就是想再进一步,从年龄上,从社会集团的要求都不可能了。……爱这个东西越来越深,越来越深,就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……在这本小说里不仅写了爱的美,也写了爱的可怕。……现实中不一定有这样的事,但在现实中的爱情是不是没有充分燃烧就半途而废了呢?这是向现实的妥协,但在心中还是隐藏着一种爱的“完全燃烧”的愿望。……在登上了顶点的人那里,就会有“虚无”的到来……在“虚无”的顶点去死的心情,就是“谛观”。这是一种沉静的心境。这是一种“人生至此足矣”的心境。这是和佛教境界相联系的。”

话题回到了“爱”上。这也是我开头说的“归零”。抛去所有我的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,小说里的情感才是最让人感动的。

我也经历了一场用上全部身心和意志的阅读历程。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4-7-2 07:38